这两天,小编的朋友圈、微博等等但凡可以称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平台可是被《人名的名义》刷了屏。剧中的耿直boy,一心奔走在gdp道路上的达康书记堪称全剧流量担当。在剧中,达康书记可谓是内有妻子坑,外有下属瞒,上有前任留的债,左右还有同僚踩,心中还有gdp的梗,想想也是操心碎了,妥妥的一“背锅侠”。难道这不是现实中直销企业的真实写照么?内有经销商欺瞒,外有竞争对手挑战,上有国家政府严查,下有老百姓频频误解,左右还有来自“同行”的轻视。
2016年,部分直企经销商夸大宣传、虚假宣传、违规直销甚至涉嫌传销的行为时有发生;因退换货而引发的直销员、经销商投诉举报直企涉传事件也屡屡见诸报端。2016年8月,部分三株经销商联名举报三株集团编造“暴富神话”,事发后三株第一时间发布官方声明澄清,不过其涉传、炒作原始股等举报内容目前仍在网络可查可见。仅2017年3月,就有直销企业苏州绿叶、天津康婷、北方大陆等发布声明,“中控国融”、“虚假宣传”、“康婷理财计划”、“非法金融融资活动”等字眼不断冲击人们的视野,让人们看不懂、搞不明,为什么直销企业“声明”这么多,也不禁让人想探究是否是直销企业的问题还是一些不明来路的“经销商”想要夹道生存。
上期,当代直销为大家梳理了2-3月份直销企业发布的一系列声明,这些声明背后其实折射出的就是现阶段直销企业生存现实问题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直企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成了“背锅侠”。
通过梳理,出现以上此种情形的原因有四:
一、直销方式主要通过“人人”传播,面对面流传的信息容易加上主观映像,信息易走样。中国古代就有“三人成虎”、以讹传讹说法。作为主要以“人网”相连的闭环生态系统,直销江湖中从不缺少欺骗与谎言。
另外,直销人员是连接消费者和直销企业的纽带。这一过程中,直销人员担当着直销企业对外宣传的角色,在市场上是公司的代表,其行为代表这一企业的形象。直销商的言行若有不当,会损害公司的名声。另一方面,直销是由直销商以面对面的方式,向潜在的顾客推荐产品或事业机会,但是因为潜在顾客对直销公司以及产品没有其它管道可以了解,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,若直销商以夸大不实的说法来引诱消费者购买,很容易造成买卖纠纷。因此,直销人员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消费者认为是直销企业整体行为,导致直销企业为直销员行为背锅埋单现象的产生。
二、直销企业对经销商的掌控能力明显不足,甚至出现个别经销商挟持直销企业的怪象。无论是某企业经销商打人事件,还是北京某外资获牌直销企业经销商因涉嫌传销被立案查处,刑拘13人,挂网通缉数十人,冻结账户资金3.6亿元事件,亦或是经销商团队未经公司许可擅自举办各类培训会议等,都足以说明直销企业无法严格掌控经销商行为。若是此现象迟迟得不到彻底、有效的解决,直销企业经销商之间的不正当竞争、夸大虚假宣传酿成的后果将最终由直销企业承担。
三、造假成本低,打假难度高。如今,市场造假不断,微传销、资金盘或打着直销企业名义从事违法金融活动的行为层出不穷。不管是天狮、北方大陆,还是天津康婷、苏州绿叶等直销企业发布的声明,都足以说明此类现象的“普遍性”。从绿叶“中控国融”到“康婷理财计划”,从“非法金融融资活动”到“虚假宣传”,网络的便捷性为此类事件的发展提供了“沃土”。搭乘网络快车,降低了造假成本的同时,也为企业打假增加了难度。打假不是一家企业行动就可以解决的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一起联合起来。因此,若是社会上“造假”不断,而消费者缺乏相应的“辨假”能力,政府无法对造假行为进行有效打击,为企业提供良性发展空间,势必会继续使得直销企业背锅。
四、部分直销企业不重视信息发布、宣传。当在网络上搜索直销企业的信息时,不是个别企业低调神秘,找不到信息,就是部分企业官网最新消息停留在n年前,委实让人头疼。如今是信息日益发达的年代,尽管直销主要是以面对面为基础的消费,但直销产品属于复杂性消费,消费者仍然需要通过其他渠道的信息去了解、体验、核实自己从直销员、以及所谓的“直销员”处听到的信息。假如消费者在一些人员处听到了虚假投资信息,却没有官方渠道可以核实,最终上当受骗,事件最后的恶劣影响绝对不是企业的一纸声明就可以消除的。
的确,打假、维权、规范市场行为最需要的是企业及时将信息公开、透明,部分直销企业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,积极向外传播,降低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壁垒,使得消费者“有据可查”,否则,出事后的“一纸声明”透支的只能是企业在消费者心里的口碑。
五、消费者对直销认识不足。自直销登陆中国以来,传销、诈骗就始终如影随行。中国的国情决定了“直销”在国民消费者心里的好感度。尽管随着时代发展,消费者对直销企业好感度有所提升,但大多数消费者对直销的认识依然不足。再加上目前资金盘、微传销等存在极大的迷惑性,也容易造成消费者分辨不清,误把“传销”当直销。尽管此类事件中“直销”纯属躺枪,但说到底,损害的还是直销的形象。(文/王云婷)